close

「太過多餘的話,說了也是白說,假如要追尋歷史,那就去看估狗;假如要尋求感動,那就去youtube!」

 

這的確是蕭邦相當成功作品,從演奏的次數與錄音來說,在今日總是會比聖桑的第四號鋼琴協奏曲來的受到注目,這不僅僅是因為熱烈的激情,在那之中所表現的「年輕氣憤」!另外的原因可能給多歸功於鋼琴大賽的宣傳,當然每度的比賽最後都會演奏這首曲子形成了慣例。在另一方面令人有點失望的是,這並不是因為欣賞的審美的角度發生了變化,而多半因為某方面的宣傳。

蕭邦的第一號鋼琴協奏曲是第11號作品,同樣有樂團伴奏的協奏曲型式的音樂如op.13, op.14也都是,而且也都是有相當長度的作品,讓我好奇的是,是否蕭邦在這時其鍾情於這樣的結構。第一號鋼琴協奏曲的結構與第二號極度類似,由其在第一樂章,延續著古典樂派對協奏曲的一貫對待態度,基本上甚至跟莫札特的20號鋼琴協奏曲之後的形式也相距不遠。於是乎令人激動的,令人心滿意足的,絕不可能是形式,而是音樂本身的表現性。

在諸多版本中,我最近心血來潮比較了五六個版本,不按照次序

Eldar Nebolsin, piano 2009 (Naxos)

Rafal Blechacz, piano 2009 (grammophon)

Maria Joao Pires, piano 1998 (grammophon)

此外還有魯賓斯坦,阿格麗希,李雲迪,普萊亞,還有傅聰等人的版本

前三張是最近買的三張,我個人並不偏好Rafal的版本,他讓我無法享受到中間大規模炫技的快感,這快感不是來自於技巧上的完美,事實上在這方面的完美他可以媲美阿格麗希與普萊亞,甚至比阿格麗希還要精緻些,在這裡我體會到了康德對於優美感與崇高感的差異,美感是在自由中才能展現的,崇高感則是在當人克服阻礙時才能被顯示,我自己始終將蕭邦第一號鋼琴協奏曲的第一樂章想像成具有悲劇成分的,它優美,但是在它的深邃之處有微婉難明的哀戚,這樣的悲情充滿激動的矛盾,在光輝的E小調中悠揚廣大的敘述傷感的主旋律,最後將這樣的發展在音樂的必然性中,進行最終的的決鬥,像海浪般內在情緒一股腦兒在此刻爆發開來,所有過去的壓抑轉換成了危險、面臨毀滅的力量,明暗的光澤就在其中不停的變換著一種必然不可更變的命運。這段的詮釋我想演奏家應該在處理上使人感受到崇高而非優美。

不知道李雲迪是否有聽過傅聰的這首鋼琴協奏曲,僅僅是因為詮釋的內容上很雷同,讓我有這樣的感覺

傅聰的版本是我聽到目前為止最佳的,當然我自己也滿喜歡歐爾森的版本,傅聰的理解驚人,在各處各個細節充滿了理性的深刻思考,像一個每處都完美的花園,這對詮釋這件事來說,可能不算是最好,但是足以令人讚嘆不已,他的思緒彷彿被這首音樂的神靈代領,走出一條夢幻深刻的道路。

我也想找到更加的作品,畢竟,我不喜歡這張專輯的封面,但是至今仍未尋到比傅聰的詮釋更滿意的作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gliheriDan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